首页 火币网官网文章正文

团购、限跌、降首付,为了房地产各地政府为何如此拼命

火币网官网 2022年12月23日 10:00 92 Connor

编者按:

2022年即将过去。年末防疫政策的大调整,让未来呈现全新的可能。可过往并未远去,很多人想必还记得被健康码“支配”的生活,还记得今夏极为罕见的高温,还记得不断出台的楼市新政,以及网上不断出现的各种争议乃至网暴事件。我们准备以五本经典图书为坐标,重新理解这一年出现过的重要事件或现象,这或许可以指引我们更好地走向未来。

这是搜狐·狐度工作室年终策划“书写2022”系列第一篇:

团购、限跌、降首付,为了房地产各地政府为何如此拼命

文|龙之朱

编辑|柯锦雄

2022年这个年末不一般,多项经济政策、社会政策横空出世,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。

先是,房地产“金融16条”出台,被视为托市大招,市场一片欢腾。这份由央行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《关于做好当前金融支持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工作的通知》,明确了16项举措支持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。政策一出,房地产股迎来全线反弹,部分跌到历史最低点的内房股短短几天直接上涨2倍。

不仅如此,政策性救市效应随着“央妈”关注持续释放。国内最大的6家国有商业银行(工农建交中邮政)密集宣布,将向17家房地产开发商密集投放贷款综合授信超过12,500亿元,以保障其流动性。

其中,招商蛇口、中海发展、绿城、万科、碧桂园、龙湖等头部房企迅速与相关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,将在房地产开发贷款、并购贷款、个人住房贷款、供应链融资等领域展开全方位合作。

尽管还未见“千树万树梨花开”,但诸多政策之“忽如一夜春风来”,则是肯定的。

来源:视觉中国

展开全文

有人感叹,从不缺话题的房地产行业,看来确乎是沦落了。发动国企团购托底,限制房企降价销售,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,允许多孩家庭增加购房资格等等,今年,许多地方政府试图从需求端给房地产企业续命,但似乎收效甚微。

如今这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救市之举,也与之前层出不穷的抑市之举一样,其来有自,手法相似,不过是力道相反罢了。

只是,如之前的釜底抽薪一样,眼下的抢着授信,真能让楼市回暖吗?细心的人甚至发现,事实上,房地产市场这些收收放放,在今年大火的一本书里早有提点,堪称“教科书级”暗合了。

这就是上海经济学教授兰小欢的《置身事内》,书的副题是“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”。这本书阐述了政府治理与经济增长的关系,书中常识常理迭出,以至于有豆瓣读者惊呼:早知道这样就抓紧买房了。

当然,也有反向惊叹:早知道这样就不买这个房了。不过,这显然不是一本房地产教程,而只是钻到政府决策内部,让一般读者明理的科普书。叙述多于转述,描述多于判断,结论,其实是你自己得出来的。

1、房价

一说房价,鲜有人不焦虑。很多人哀叹,自己几乎把全部人生都绑定在房价上,但却无法挣脱。从放言无忌的吐槽,到半推半就的入局,再到悲壮无奈的还贷。可以说,没有按揭的经历,不足以谈人生。

只是今年的房价有点冷清了。大半年困在疫中的国民,似乎不愿再谈论房价了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三季度,百强房企实现全口径销售金额5.31万亿元,同比下降45.8%。堪比腰斩。

这种彻骨的冷,与疫情影响有关,与宏观经济收紧有关,与家庭收入骤减、预期不好有关,与交楼无保障有关——而后者,实际上是前边几个原因导致的结果,然后再往下传导,恶性循环……

《置身事内》写道:土地真正的力量不在“土地财政”,而在以土地为抵押而撬动的银行信贷与其他各路资金。土地财政一旦嫁接了资本市场,加上了杠杆,变成了“土地金融”,能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,推动经济飞速扩张,也造就了地方政府越滚越多的债务,引发了一系列宏观经济问题。

《置身事内》 作者:兰小欢,出版社:上海人民出版社

由是观之,只要这个雪球还能滚下去,大概率不会出现问题。但现在问题是,想要雪球负载的东西太多,滚不动了。于是,就玩不下去了。

这些想要负载的东西,包括急剧增长的基础建设资金,以及公共事业支出等等。

为啥玩不下去了?很简单,维系这一切,也即支撑房价和地价的,是人的收入。当越来越多的人收入锐减,并对未来收入缺乏好的预期,则其支出策略必然偏紧。这样,房价烈火烹油般的好日子就不可持续了。

与其说,今年以来的楼市萎靡是开发商无限度加杠杆作死的,或者说银行抽贷逼死的,还不如说,是被一众老百姓捂住口袋(或者口袋空空,无钱可惜)憋死的。

这种收紧,导致了地产商资金链断裂,也导致了地方政府财政吃紧。

2、消费

那么,房价下行,对普通百姓会是一个福音吗?是,也不是。这涉及到房价与经济景气的复杂关系。

尽管大家都喜欢房价下降,但价格从来都是双刃剑。

《置身事内》写道:房价下挫和收入下降会加大家庭债务负担,进而抑制消费。消费占美国GDP的七成,全球金融危机中消费大幅下挫,把经济推向衰退。

房地产常被称作“经济周期之母”,根源就在于其内在的供需矛盾:一方面,银行可以通过按揭创造几乎无限的新购买力;而另一方面,不可再生的城市土地供给却有限。这对矛盾常常会导致资产泡沫与破裂的周期循环,是金融和房地产不稳定的核心矛盾。

其实可以这样理解,房地产本身就是一项大宗消费,且这项大宗消费可以拉动其他上下游诸多消费。这件事情分寸把握得好,就是良性的,也会让整个社会都跑起来,充满生机与活力。

消费受抑,从一组数据可知。来自央行数据显示,今年前十月,我国居民存款增加127016亿元,增幅为12.4%,去年前十月,居民存款增加了62845亿元,增幅为7.1%,今年比去年同期增速扩大了近乎一倍!

要知道,这样的巨额储蓄,是在多次下调利率背景下出现的。这也再度表明,消费者捂住的,不光是买房子的手,还有其他消费之手。这当然是一个不好的信号。

就好像在疫情期间,你会发现,很多人的消费只剩下了口腹之欲,没办法,别的方面?钱花不出去是一层意思,没必要花则是另一层意思。

这也是地方政府既不愿让房地产过热,更不愿让其过冷的深层考虑。这次6家国有商行向17家房地产开发商授信万亿,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强心剂,提振市场,启动消费。相信接下来的,还有各种连环刺激举措。

3、人

其实,刺激来刺激去,根本的问题还在人。

《置身事内》写道:房价连着地价,地价连着财政,财政连着基础设施投资,于是经济增长、地方财政、银行、房地产之间就形成“一荣俱荣,一损俱损”的复杂关系。

这种以土地为中心的城市化忽视了城市化的真正核心:人。地价要靠房价拉动,但房价要由老百姓买单,按揭要靠买房者的收入来还,所以土地的资本化,实质上是个人收入的资本化。忽略了人,忽略了城市化本该服务于人,本该为人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更高的收入,城市化就入了歧途。

以此揆诸现实,今年以来,各地出现的一些现象,多属于反城市化的操作。如过度防疫政策导致一些企业迁徙等,均在减少居民收入的同时,切断了人口与消费的关系。

来源:视觉中国

表面上看,种种做法确实成功地调整了产业、减少了人口数量,但却导致就业更难,老百姓收入增长更慢,从而从根本上断了房地产的根。而当这一切与疫情遭遇,无疑雪上加霜,恢复遥遥无期了。

今年以来房价持续下跌,不过是为之前政策买单罢了,是因亦是果,而且是还没有见底的果。

也因此,激活楼市、烧热消费,直接的授信刺激只是一个方面。从根本上讲,一是持续增加土地供给,真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,改变现存的不均衡状态,让吸纳人口更多的东部地区增加用地指标,从而是房价趋于可接受的水平。

这里边需要复杂的政策博弈与区域互动,也需要在逐渐满足不同住房需求的基础上,实现各种分层,最终实现某种“人有所居”的均衡。

再就是切实调整产业结构、人才结构,使产业发展与人口分布更均衡,这样也会在调剂人口的同时,调节供需。

正如兰小欢所言,解决就业和提高收入必须依靠服务业的大发展,而这只能发生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。要鼓励更多人进入城市,尤其是大城市,因为大城市市场规模大,分工细,哪怕低技能的人生产率和收入也更高,正是看上去低技能的服务业工作,支撑着大城市的繁华,也支撑着所谓“高端人才”的生活质量。

这就要求各地改变重土地轻人的城市化模式,把更多资源从政府和企业手中转移出来,让城市以人为本,让居民安居乐业,大家对未来有了好的预期了,才会降低储蓄和扩大消费。

这中间,政府的自身改革至关重要。如果依然习惯于传统的大水漫灌做法,以为只要给房地产企业撒钱就可以激活消费,如果依然以为老百姓是惜币不售,以为只要振臂一呼就会应者云集,则未免想简单了。

首要的工作不是让房价热起来,而是让产业兴旺起来,产业兴旺了,民众收入增加了,房价自然会升温。毕竟,经济的河流中,一定要涓流不断。

城市化的核心是人,城市的核心同样是人。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,也是这些年来屡屡被证实的小道理。

此次中央继优化疫情防控“二十条”之后,又推出“新十条”,无疑为经济社会发展松了绑,随着各地开始把主要经济放在发展经济上,之前遭遇重创的经济必将加快恢复,消费开始回升,就业开始增加,收入预期也会越来越好,这样,发展经济的内生动力就会逐渐强劲起来。

在此基础上,滴灌于房地产企业的万亿授信,一方面会帮助其修补既有漏洞,增加流动性,先让市场的水流动起来,尽管依然带着冰凌,但终归是开河了。然后,老百姓顽强的生存意愿自然会复苏,进而汇聚成越来越强大的消费力,市场可期。

所有的救市,都应该与民众内在的消费意愿融合、交汇,才能形成磅礴的动力。

标签: 首付 团购 拼命 如此 为了

发表评论

火币交易所-比特币交易_火币app下载-火币网官网 备案号:川ICP备66666666号